全域旅游规划“五全模式”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1年07月19日   |   点击:    |    【字体:

全域旅游规划“五全模式”是什么意思?

一、全资源整合
 
全资源整合是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所谓全域资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传统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的核心资源体是景区,但在新兴的资源中,城市、乡镇和风景道都可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此外,广场、公园、博物馆、学校、工厂等社会资源访问点,也都会纳入到未来的旅游产品体系中。
 
国内最早的《杭州市城市旅游专项规划》,那时全域旅游的概念还未提出,杭州市政府提出来“要将杭州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的概念进行规划”,这说明他们很早就开始考虑如何将城市的资源更好地为游客服务,2012年,杭州推出了100个社会资源访问点,甚至将菜市场都转变为旅游资源,专门为外国游客服务,这说明应该要以创新的思维来看待什么才是未来的全资源体系。
 
1.景区
 
泛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是全域旅游对于景区的新的要求,也是景区未来发展的破题路径,就是不光景区围墙内,而是更多的看到围墙外。在这个层面上,更多的是通过弱门票化将更多外围的资源主体纳入进来,包括外围资源的管理、交通、服务和旅游要素等实现全新对接,逐渐实现从门票经济转变为综合消费,达到非门票经济的多元化、合理化,其实就是让景区打开自己的围城,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让景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外围的更大发展。这就是泛景区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的理念。
 
 2.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又叫城旅一体化。城旅一体化就是使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获得更好的融合。当时,杭州提出将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作为城市旅游时,更多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来看待,那将会有更多的将城市和旅游结合的部门,将城市功能、城市构筑物和城市资源进行旅游化的转变,比如城市商业,由传统的购物型商业向休闲商业转变,城市交通从公共交通向游憩交通转变,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公共设施、城市文化、城市建筑的转型。
 
以南京为例,主要从特色街区、社会资源访点、城市公园、城市夜旅游四个方面进行打造。通过梳理和挖掘南京现有和潜力型城市街区,明确并强化相应的主题特色,构建了五大主题、十二大城市特色街区。另外,对南京的社会资源访问点,如高等院校、博物馆、城市广场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让这些公共体系向游客适度开放,成为城区游的特色吸引物,感受最真实的南京味道。
 
在规划中更多的强调公共休闲设施的融合,要求城市公园在前期规划或者后期提升时要考虑到更多的可能性,向游客和市民实现旅游化的开放包容。最后一点,挽留游客的制胜法宝就是城市夜旅游,城市夜旅游是推动城市夜经济和关联产业中非常重大的一个体系,《南京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南京构筑了一个城市夜旅游发展体系,包括各种夜游产品,夜景观,夜旅游的服务及各种企业等,这在城市旅游里面是很重要的一点。
 
3.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和旅游特色小镇是全域旅游里面很重要的一点,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推进旅游与乡村的深度合作,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推进农旅融合、旅游扶贫工作,升级地区旅游档次。特色小镇主要通过寻找产业特色核心、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化支撑和项目化运作进行打造。
 
对接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从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展现乡村原始生态文化、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接待能力、提高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出发,以点带面,形成精品示范,推动地区全域美丽乡村的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最终是实现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生态目标,活化激活乡土文化与记忆、保护和修复乡村文化脉络的文化目标,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带动乡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的社会目标,和通过以旅带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的经济目标。
 
4.风景道:交通资源旅游化
 
风景道既是服务设施同时又能串联风景道旁边的一些点,升级到全域旅游以后,风景道具有了更大的魅力和更大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交通连接由快旅、快游向快旅、慢游转变,也就是旅途很快,但是到了一个目的地以后,要完全的慢下来。和记官网?[app]官方网站提出内蒙古呼伦贝尔建设移动旅游目的地,在移动旅游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乘坐的交通就是一种旅游消费和一种旅游体验。
 
二、全产业融合
 
全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旅游+”,实际上,在“旅游+”的模式里面,从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其实是旅游业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一个过程,从现在的实践来讲,“旅游+产业”是有一点牵强附会,比如工业旅游,虽然发展了很长时间,但还是不温不火,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工业旅游带来的效益远低于工业本身的效益,并且会影响到工厂的正常运营。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的认识不到位、以及传统产业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与旅游融合之后的冲突等。
 
所以,应该由“旅游+产业”向“产业+旅游”转变,通俗来讲,不应该去教育旅游局如何让旅游+产业,而是应该去说服各个企业、各种产业,如何让他们融入到旅游当中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底线和利益诉求点,对于旅游的介入能够把控的住,同时又不影响自己的主业,还能促使主业焕发新的生机。所以对于产业的主导者,更多的是要强调产业的旅游价值,旅游价值点在哪里,如何把产业和旅游结合以后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样才会引导这些产业主导者主动和旅游相结合。
 
因此,就需要一些规划的创新手法,比如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等,包括对品牌的包装等,其实现在这些需求越来越多。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1+1>2,就是从“旅游+”,转变到“+旅游”。“旅游+”是旅游业与各行业完全渗透的蓝图,而“+旅游”是各个行业主动融合旅游的全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让一产、二产,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和旅游业进行融合。
 
三、全方位服务
 
所谓全方位服务,主要还是对游客来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让游客满意的产品。这里面强调“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表:
全域旅游规划“五全模式”是什么意思?
 
通过全方位服务,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体验目的地。这就需要实现全域旅游N大支撑体系,实现各项旅游服务支撑要素大的全域覆盖。
 
四、全方位服务
 
全社会参与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单单是旅游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全社会各个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体功能,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协会、居民等个人、游客全参与的机制。
 
首先,政府在整个全域旅游中起着主导作用。由政府主导,坚持“政府搭台实体化,产业服务集中化”的创建原则,打造集产业、管理、投融资、项目交易、资金监管、规划设计、人才、信息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服务平台——智慧化的旅游产业服务平台(Tourism Industry Service Platform,TISP),这是全域旅游强调集约化的重要一点。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把招商、管理、融资、人才等都进行一个结合,换而言之,除了政府,还需要一个更好的产业服务平台,把区域的产业带动起来,包括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参与,可能比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的专业人才更多。
 
其次,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协会、社区的作用,调动行业积极性,促进产业合作,新业态创新,以及行业环境的营造。企事业单位和协会、社区主要指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旅行社、酒店、出租车等企业,协会、俱乐部、社会团体等,和社区、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个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上面来讲是人人参与,让大家认识到“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理念,在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就能看到这种现象的。老百姓对地方的热爱,原因在于他们确实从旅游当中得到了实惠,所以,在全域旅游里面也要强调这一点。
 
这需要旅游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福利,当地人才能更好的为旅游来服务,所以需要创立这样一个机制,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志愿者服务,旅游志愿者的任务是专项任务,特别是在节假日和人流密集区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大学生等个人以旅游志愿者积极参与,树立“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理念;二是全民文明旅游,主要通过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健康旅游方式,树立全域旅游文明开放形象,强调文明旅游。
 
 
 
 
五、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为了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包括旅游发展的机制、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让整个全域旅游得以贯彻和执行。
 
以上就是对全域旅游“五全模式”的解读。通过全资源整合,让一个地方的资源重新焕发活力;通过“旅游+产业”到“产业+旅游”实现思维的转变,让地方的产业有更好的升级和提质的机会;通过各个层面包括智慧旅游和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得游客喜欢上这个地方;通过全社会参与,让当地人热爱这个地方,让当地的企业加入到旅游当中来,享受到旅游的服务和红利,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在全流程上形成的系统化保障措施,让各个部门的工作有更系统化的指导措施。